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劳动部关于颁发《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通知(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17:44:52  浏览:91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颁发《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通知(已废止)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颁发《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通知
1993年12月30日,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工厂部、营房部,有关总公司:
原劳动人事部于1987年3月23日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劳人锅〔1987〕9号,以下简称原规则)对提高无损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考核工作,现颁发修订后的《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原规则同时废止。请各级劳动部门、各有关单位做好贯彻执行新规则的准备工作;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报我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
按原规则考核合格所颁发的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在资格有效期内仍然有效。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工作质量,保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运行,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RT)、超声波(UT)、磁粉(MT)、渗透(PT)、涡流(ET)、声发射(AE);无损检测人员的级分别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Ⅲ级(高级)。
第三条 从事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必须按本规则经资格考核,取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监察机构)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

第二章 考 核 组 织
第四条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由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负责进行。
考委会分为全国考委会(对境外称:中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委员会)、省考委会(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委会,下同)、地市和企业考委会。
第五条 全国考委会受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领导,并由该监察机构商请有关部、委的代表及部分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委员中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其中,承担考核的每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的Ⅲ级持证人员不应少于4个。
全国考委会的职责:
1.负责Ⅲ级(必要时可负责Ⅱ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
2.对境外无损检测人员进行资格考核;
3.组织编写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大纲和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
4.组织考核工作经验交流和咨询;
5.承办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委托的有关业务;
6.指导省以下(含省)考委会的考核工作;
7.与国外无损检测考核机构交流考核工作经验。
第六条 省考委会受省级监察机构领导,并由该监察机构商请该省有关部门的代表及部分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委员中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其中,承担考核的每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的Ⅲ级持证人员不应少于3个。
省考委会的职责:
1.负责Ⅱ级(必要时可负责Ⅰ级)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工作;
2.指导地市和企业考委会的考核工作;
3.承办省级监察机构委托的有关业务;
4.组织Ⅰ级考委会的考核工作经验交流和咨询。
第七条 地市考委会须经所在地的省级监察机构批准,受所在地的地市级监察机构领导,并由该监察机构商请该地市有关部门的代表及部分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企业考委会须经所在地的地市级监察机构同意后报所在地的省级监察机构批准。企业考委会受本企业领导并由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教育部门的代表及部分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地市和企业考委会中无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其中,承担考核的每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的Ⅲ级持证人员不应少于2个,Ⅱ级持证人员不应少于3个。
地市和企业考委会的职责:
负责Ⅰ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及地市级监督机构委托的有关业务。
第八条 各考委会应制订与考核有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应具备考核所需的设备、试件、试块、器材及场地。
第九条 省以下(含省)考委会成立后,应由相应的监察机构报上一级监察机构备案。
第十条 各考委会应将年度考核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的考核计划报送监察机构,并抄报上一级监察机构。
第十一条 监察机构对所管辖的考委会的考核工作应进行检查。

第三章 报 考 条 件
第十二条 无损检测报考人员(以下简称报考人员)须同时满足下列基本条件:表1
--------------------------------------------------------------------------------
| | 报 考 级 别
| |--------------------------------------------
| 报考人员 | Ⅰ | Ⅱ |
| |--------------------|--------------------|
| 的学历 |从事所报考无损检测 |持所报考无损检测方 |
| | | |
| |方法的实习时间(月)|法Ⅰ级证的时间(年)|
|--------------------------------|--------------------|--------------------|
|无损检测、焊接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 3 | 1 |
|--------------------------------|--------------------|--------------------|
|其他理工科大专以上学历 | 3 | 2 |
|--------------------------------|--------------------|--------------------|
|中专以上学历 | 6 | 3 |
|--------------------------------|--------------------|--------------------|
|其他学历 | 12 | 4 |
--------------------------------------------------------------------------------
--------------------------------------
|
------------------------------------|
Ⅲ |
------------------------------------|
持Ⅱ级 |其中持所报考无损检测方 |
| |
证(个)|法Ⅱ级证的时间(年) |
--------|--------------------------|
| 2 |
|--------------------------|
2 | 3 |
|--------------------------|
注 | 4 |
|--------------------------|
| 5 |
--------------------------------------
注:其中一个Ⅱ级证必须是RT或UT。
1.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经历应满足表1的要求。
2.双眼矫正视力应在1.0以上,并具有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所要求的颜色分辨能力。

第四章 考 核 程 序
第十三条 报考人员应向表2所列的所在地的初审机构提交《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申请表》(附件一)及有关材料,初审机构审查后送复审机构审查。表2
------------------------------------------------------------------------
| 报考的级别 | 初审机构 | 复审机构 |
|----------------------|------------------|------------------------|
| Ⅰ | —— | 地市级监察机构 |
|----------------------|------------------|------------------------|
| Ⅱ | 地市级监察机构 | 省级监察机构 |
|----------------------|------------------|------------------------|
| Ⅲ | 省级监察机构 | 劳动部监察机构 |
------------------------------------------------------------------------
第十四条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报考人员可到外地接受考核,复审机构应将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表及时转至外地相应的监察机构。
1.目前尚未成立考委会的地区;
2.考委会尚无条件对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考核;
3.考核计划无法满足报考人员的需要。
第十五条 考委会应将考核时间、地点通知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报考人员应按规定缴纳考核费。
第十六条 考委会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核,每次考核,每种无损检测方法的主考人员不应少于3人,并应指定一人负责。
第十七条 考委会评定报考人员的考试成绩后,报相应的监察机构审核。经审核合格的人员,由监察机构签发资格证书(附件二),对其中参加Ⅰ或Ⅱ级考核的外地报考人员的成绩,应分别转至报考人员所在地的地市级或省级监察机构,并由其对考核合格人员签发资格证书。
报考人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时,可向考委会所在地的监察机构或上一级监察机构申诉,监察机构可根据情况对考试成绩进行复审。

第五章 考核方法、内容及评定
第十八条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方法分笔试、实际操作考试,其中对报考Ⅲ级的人员还必须进行口试。
第十九条 Ⅰ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
一、笔试按表3的要求命题。
二、实际操作考试包括:
1.检测仪器的调试;
2.典型检测对象的检测操作;
3.识别缺陷的信号、指示及影像;
4.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表3
------------------------------------------------------------------------
| |①RT、UT考核不少于30道题; |
| 试题总量 | |
| |②MT、PT、ET、AE考核不少于25道题。 |
|----------------|--------------------------------------------------|
| 试题类型 | 是非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
|----------------|--------------------------------------------------|
| 满 分 | 100 |
|----------------|--------------------------------------------------|
| | 1.无损检测的种类及其相关术语的 |
| | 10% |
| |基本概念 |
| | 2.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的简明原理 |
| | 20% |
| |及安全防护知识 |
| 试题 | 3.报考无损检测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
| 内容、范 | 40% |
| 围 及 所 |设备的性能及检测的基本程序 |
| 占 的 分 | 4.有关安全规程、标准中规定的对锅 |
| 数比例 | |
| |炉压力容器采用的探伤方法、比例、合 15% |
| | |
| |格的标准 |
| | 5.锅炉压力容器的基本知识及焊接 |
| | 15% |
| |中常见的缺陷 |
|----------------|--------------------------------------------------|
| 备 注 | 问答题和计算题不少于25分 |
------------------------------------------------------------------------
第二十条 Ⅱ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
一、笔试按表4的要求命题。
二、实际操作考试包括:
1.检测仪器的调试;
2.检测规范的选择;
3.典型检测对象的检测操作;
4.识别缺陷的信号、指示和影像,根据标准评定检测结果;
5.填写检测报告。表4
------------------------------------------------------------------------
| |①RT、UT考核不少于40道题; |
| 试题总量 | |
| |②MT、PT、ET、AE考核不少于30道题。 |
|----------------|--------------------------------------------------|
| 试题类型 | 是非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
|----------------|--------------------------------------------------|
| 满 分 | 100 |
|----------------|--------------------------------------------------|
| | 1.无损检测概论,有关规程、标准中对 |
| | 30% |
| |无损检测的要求 |
| | 2.锅炉压力容器结构、金属材料及制造 |
| 试题 | 15% |
| 内容、范 |工艺的一般知识 |
| 围 及 所 | 3.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和 |
| 占 的 分 | 40% |
| 数比例 |检测工艺 |
| | 4.报考的无损检测专业方法所使用的 |
| | 15% |
| |仪器、设备的性能及防护知识 |
|----------------|--------------------------------------------------|
| 备 注 | 问答题和计算题不少于30分 |
------------------------------------------------------------------------
第二十一条 Ⅲ级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
一、笔试分基础知识考试和无损检测知识考试两种,按表5的要求命题。
二、实际操作考试包括:
1.检测仪器的调试;
2.检测规范的选择;
3.典型检测对象的检测操作;
4.判别并解释缺陷的影像、信号和指示,依据标准评定、分析检测结果;
5.填写检测报告;
6.提出改进产品质量和检测工作质量的措施。表5
--------------------------------------------------------------------------
|试题类型 | 是非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
|----------|----------------------------------------------------------|
|试题类别 | 基础知识(注) | 无损检测知识 |
|----------|--------------------------|------------------------------|
|试题总量 | 不少于40道题 | 不少于50道题 |
|----------|--------------------------|------------------------------|
|满 分 | 100 | 100 |
|----------|--------------------------|------------------------------|
| | | |
| | | |
| |1.有关条例、规程、规则 | |
| | | |
| |的基本知识 20% |1.报考无损检测方法的 |
|试 题 内| | |
| |2.锅炉压力容器、金属 |理论、工艺、设备及安全 |
|容、范 围| | |
| |材料及产品制造工艺的 |防护知识 60% |
|及 所 占| | |
| |基础知识 35% |2.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 |
|的 分 数| | |
| |3.相当于Ⅱ级水平的其 |的标准、技术规范及技 |
|比例 | | |
| |它非报考无损检测方法 |术管理知识 40% |
| | | |
| |的知识 45% | |
| | | |
| | | |
|----------|--------------------------|------------------------------|
| | 问答题和计算题不少 | |
|备 注 | | |
| |于35分 | |
--------------------------------------------------------------------------
注:凡已持有某种方法Ⅲ级资格证书的人员,在报考另一种方法Ⅲ级证时,可免试基础知识。
三、口试。主考人员根据报考人员所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简历、技术总结和编制典型产品的无损检测工艺进行提问,综合考察报考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口试的成绩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定。
第二十二条 报考人员各科考试成绩同时满足表6相应级别要求时为合格。报考Ⅰ、Ⅱ级的人员,若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中有一科成绩不合格,可在一年内补考不合格科目。报考Ⅲ级的人员,若实际操作考试和口试中有一科成绩不合格,可在一年内补考不合格科目。
表6
--------------------------------------------------------------------------
| | 合格标准 |
| 考试科目 |----------------------------------|
| | Ⅰ | Ⅱ | Ⅲ |
|----------------------------------|----------|----------|----------|
| 笔试 | 基础知识考试 | | | ≥80 |
| |--------------------| ≥70 | ≥75 |----------|
| (分) |无损检测知识考试 | | | ≥80 |
|----------------------------------|----------|----------|----------|
| 实际操作考试(分) | ≥80 | ≥80 | ≥80 |
|----------------------------------|----------------------|----------|
| 口试 | 不考 | 优或良 |
--------------------------------------------------------------------------

第六章 监 督 管 理
第二十三条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持证人员只能从事与其证书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其中:
Ⅰ级人员可在Ⅱ、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无损检测操作,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
Ⅱ级人员可编制一般的无损检测程序,并按Ⅲ级无损检测人员编制的无损检测工艺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Ⅲ级人员可根据标准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解释检测结果,仲裁Ⅱ级人员对检测结论的技术争议。
无损检测的实习人员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无损检测的辅助工作。
第二十四条 持证人员所在单位应对无损检测持证人员加强管理,并建立无损检测人员技术档案,内容包括:
1.检测质量方面的奖惩情况;
2.中断无损检测工作的起止时间;
3.接受技术培训的情况。
当持证人员出现本规则第二十六条所述情况时,持证人员所在单位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地市级监察机构报告。
第二十五条 如果持证人员不再从事锅炉压力容器检测工作,或工作单位发生变动时,持证人员所在单位应书面向地市级监察机构备案,并报发证机构。
第二十六条 监察机构应对本地持证人员的无损检测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通报批评、吊销资格证书等处分。
1.转让无损检测资格证书;
2.因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严重责任事故的;
3.因严重漏检、误检,不能保证检测质量的;
4.私自外出从事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工作的;
5.从事与资格证书不符的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工作的。
无损检测资格证书被吊销者,两年内不准参加资格考核。
第二十七条 持证人员的资格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期满前9个月内,持证人员须按本规则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向相应的监察机构提交复试申请表(附件三)。
第二十八条 下列人员不得参加复试:
1.连续中断无损检测的时间超过18个月的;
2.本年度内出现本规则第二十六条所述情况受到通报批评处分的。
第二十九条 复试工作应由相应的考委会进行,但经所在地的监察机构(Ⅱ级人员指省级监察机构,Ⅰ级人员指地市级监察机构)同意,持证人员也可参加外地考委会组织的复试。
第三十条 复试科目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笔试的内容侧重于考察报考人员对有关的无损检测新技术、新标准的熟知程度;实际操作考试是考察其操作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级别的要求,可选取本规则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中部分实际操作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第三十一条 各科目复试成绩同时符合表7要求时,复试为合格,由相应的监察机构按本规则第十七条的规定签发资格证书。
表7
--------------------------------------------------------------------------
| | 合 格 标 准 |
| 考 试 科 目 |----------------------------------|
| | Ⅰ | Ⅱ | Ⅲ |
|----------------------------------|----------|----------|----------|
| 笔试(分) | 不考 | ≥75 | ≥80 |
|----------------------------------|----------|----------|----------|
| 实际操作考试(分) | ≥80 | ≥80 | ≥80 |
--------------------------------------------------------------------------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由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统一印制。
第三十三条 本规则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则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申请表
----------------------------------------------------------------------------
| 姓 名 | | 性 别 | |
|--------------|--------------------------------------------------------|
| 工作单位 | |
|--------------|--------------------------------------------------------|
| 通讯地址 | | 邮 编 |
|--------------|------------------------------------------|------------|
| 技术职称 | | 矫正视力 |
|------------------------------------------------------------------------|
|最| 起 止 年 月 | 学 校 名 称 |
|高|----------------------------------------|--------------------------|
|学| | |
|历| | |
|--------------------------------------------|--------------------------|
| | 起 止 年 月 | 工 作 单 位 |
| 锅炉压力 |----------------------------|--------------------------|
| | | |
| 容器无损检 | | |
| | | |
| 测工作简历 | | |
| | | |
|--------------------------------------------------------------------------
|
|--------------------------------------------------------------------------
| | 无损检测方法 | RT | UT |
| |----------------------------|------------|------------|
| 持证情况 | | 级 别 | | |
| |原有证书|------------------|------------|------------|
| 及报考级别 | | 取证时间 | | |
| |----------------------------|------------|------------|
| | 报 考 级 别 | | |
|--------------|----------------------------|----------------------------
| 所附材料 | 序 号 | 附
| |----------------------------|----------------------------
| (注) | |
|--------------|----------------------------|----------------------------
| | 报考人所在单 |
| | |----------------------------
| | 位审查意见 | 初 审
| |----------------------------|----------------------------
| 审查意见 | |
| | |
| | (章) | (章)
| | 年 月 日 | 年
| | |--------------------
--------------------------------------------------------
--------------------------------------------------------
出生年月 | |
------------------------------------------------------|
所属行业、系统 | |
----------------------------|------------------------|
| 电 话 | |
------------------------------------------------------|
左: 右: |
------------------------------------------------------|
专 业 | 备 注 |
----------------------------------------|------------|
| |
| |
----------------------------------------|------------|
无损检测方法 | 备 注 |
----------------------------------------|------------|
| |
| |
| |
| |
| |
------------------------------------------------------|
|
------------------------------------------------------|
MT | PT | ET | AE |
------------|------------|------------|------------|
| | | |
------------|------------|------------|------------|
| | | |
------------|------------|------------|------------|
| | | |
----------------------------------------|------------|
件 名 称 | 页 数 |
----------------------------------------|------------|
| |
------------------------------------------------------|
监察机构审查意见 |
------------------------------------------------------|
| 复 审 |
----------|------------------------------------------|
| |
| |
| (章) |
月 日| 年 月 日 |
| |
--------------------------------------------------------
注:“所附材料”栏应包括下列内容:
1.能反映最高学历的证明或复印件。
2.能从时间上反映曾从事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工作的工作见证(复印件)。
3.视力证明或复印件。
4.现持资格证书的复印件。
5.报考Ⅲ级者的无损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附件二: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格式
1.封面
----------------------------------------------------------------
|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 |
| |
| |
| |
| 资 格 证 |
|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
| 职业安全卫生与 |
| 监察局 |
| 锅 炉 压 力 容 器 |
| |
| |
| |
----------------------------------------------------------------
2.封二
----------------------------------------------------------------
| |
| ---------- |
| | | |
| | 相 |(盖章签发 |
| | |证书的监察 |
| | 片 |机构印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证件编号: |
| |
----------------------------------------------------------------
3.第1页
----------------------------------------------------------------
| |
| |
| 姓名: |
| |
| |
| 性别: |
| |
| |
| 出生年月: |
| |
| |
| 工作单位: |
| |
| |
----------------------------------------------------------------
4.第2、3、4、5、6、7、8、9页
------------------------------------------------------------------------------
| |
|------------------------------------------------------------------------ |
|| 无损检测方 | | 有效期至 | 发证机构印章 | |
|| | 考委会名称 | | | |
|| 法级别代号 | | (年月) | (签发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10、11页
------------------------------------------------------------------------------
| |
| |
| |
| |
| 工作单位变更记录 |
| ---------------------------------------------------------------------- |
| | 工 作 单 位 | 备 案 时 间 |备 案 机 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mm
6.封三
----------------------------------------------------------------
| |
| |
| |
| |
| 注意事项 |
|(1)检测时随身携带,不得转借他人。 |
|(2)不得私自涂改证内各项内容。 |
|(3)如有遗失,立即向发证机构申报。 |
|(4)只能在持证范围从事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工作。 |
|(5)工作单位变动后,应到地市级监察机构备案。 |
| |
| |
| |
| |
| |
----------------------------------------------------------------
84mm
附件三: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则(试行)的通知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则(试行)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长春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则(试行)》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长春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关于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意见》(国土资发〔2011〕63号)、《长春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办法》(市政府第11号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以网上挂牌方式出让长春市市区范围内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的经营性用地的,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下简称网上挂牌出让),是指市国土资源部门通过长春市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系统(以下简称网挂系统),向社会公开发布挂牌出让公告,由网挂系统接受、甄别竞买申请、报价、竞价等信息,最终确定竞得人的交易行为。

  第四条网上挂牌出让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可通过网挂系统参加长春市市区范围内的网上挂牌出让活动。

  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竞买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资质。

  第六条网挂系统由信息发布、竞买申请、网上报价、网上限时竞价、结果公示等部分组成。

  第七条知晓申请人、竞买人信息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协议负有保密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与申请人、竞买人和系统有关的信息。

  第二章挂牌信息发布

  第八条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及宗地基本信息,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市国土资源网站、网挂系统和国土资源有形市场的电子显示屏发布,同时通过报刊媒体公开向社会发布。

  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可以是单宗地公告,也可以是多宗地的联合公告。

  第九条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应当至少在网上挂牌开始日前20日发布。网上挂牌时间不得少于10日。

  第十条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期间,公告内容发生变化的,应通过原公告发布渠道及时做出补充公告。

  第十一条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市国土资源网站及网挂系统浏览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信息,亦可现场踏勘网上挂牌出让宗地。

  第三章竞买申请

  第十二条申请人应当取得有效的数字证书参与申请和竞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数字证书的服务机构应具有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电子认证服务资质证书。

  网挂系统采用的数字证书,其服务机构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确定。

  遗失数字证书或其密码的,应当及时到原办理机构挂失并重新申领。

  第十三条在宗地竞买申请之前,申请人应当详细阅读网上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出让须知、出让宗地相关信息及交易条件。

  申请人对网上挂牌出让相关文件有疑问的,可向交易中心咨询。

  竞买申请一经提交,即视为对挂牌文件及宗地现状无异议。

  第十四条申请人申请竞买宗地的,应按网挂系统要求填写真实有效的申请人身份等相关信息并向网挂系统提交申请书;申请人对宗地进行联合竞买的,应当按要求如实填写联合竞买各方的相关信息和各方的出资比例,对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联合竞买各方,应同时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资质。申请人竞买多宗土地,应当分别申请。

  第十五条申请人应根据网挂系统生成的随机保证金账号足额交纳竞买保证金,竞买保证金应当以申请人的身份交纳;每笔竞买保证金只对应一块竞买宗地,需竞买多个宗地的,须分别交纳竞买保证金。

  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足额交纳竞买保证金至指定账户的获得竞买资格。申请人没有按时交纳竞买保证金,或未足额交纳竞买保证金的,均不得参与网上报价。

  第四章网上报价

  第十六条竞买人通过网挂系统进行报价。初次报价不得低于起始价,报价应以增价方式进行,每次加价幅度不得小于规定的增价幅度;在报价期内,可多次报价。符合条件的报价,网挂系统予以接受,并即时公布。

  第十七条竞买人应当谨慎报价,报价一经提交,不得撤回。

  第十八条在挂牌期限截止前,竞买人应当进行至少一次有效报价,方有资格参加该宗地的网上限时竞价。

  第十九条依规设定的网上挂牌出让宗地出让底价,应于挂牌期限截止前30分钟内,在监察人员的监督下输入网挂系统。

  第二十条挂牌期限届满,经网挂系统询问,有竞买人愿意参加网上限时竞价的,网挂系统自动进入网上限时竞价程序,通过网上限时竞价确定竞得人。挂牌期限届满,经网挂系统询问,无竞买人参加网上限时竞价的,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是否成交:

  (一)在挂牌期限内只有一个竞买人报价,且报价不低于底价,并符合其他条件的,挂牌成交;

  (二)在挂牌期限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报价的,网挂系统显示的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但报价低于底价者除外;

  (三)在挂牌期限内无应价者或者竞买人的报价均低于底价的,挂牌不成交。

  第五章网上限时竞价

  第二十一条本规则所称网上限时竞价,是指在规定的挂牌期限届满,经网挂系统询问,有竞买人愿意参加网上限时竞价的,以高于当前最高报价一个增价幅度的价格为竞价的起始价组织网上限时竞价,按出价最高者得并最高报价不低于底价的原则确定竞得人。

  第二十二条挂牌期限截止后,竞买人应当在4分钟内作出是否参加网上限时竞价的决定并提交网挂系统,超过4分钟未提交的,则不能参加网上限时竞价。

  第二十三条网上限时竞价程序:网挂系统以4分钟倒计时为竞价时限,如在4分钟倒计时内有新的报价,网挂系统即从接受新的报价起再顺延4分钟。

  每次4分钟倒计时的最后1分钟内,网挂系统出现该宗地网上限时竞价即将截止的三次提示。4分钟倒计时截止,网挂系统将不再接受新的报价,并显示最高报价、底价及出让结果。

  第二十四条网上限时竞价中无人报价的,以挂牌期限内网上报价最高者为竞得人,但低于宗地网上挂牌出让底价者除外。

  第六章其他规则

  第二十五条竞得人应当在网上挂牌出让结束后1日内从网挂系统上在线打印《成交确认书》,并在竞得人栏签名、盖章。

  竞得人为联合竞买人的,网挂系统将根据竞买申请时填写的资料和网上挂牌出让情况自动生成列明联合竞买人各方名称及出资比例的《成交确认书》。

  竞得人应在《成交确认书》约定的期限内,持《成交确认书》和有关资料原件(含身份证明材料、营业执照副本、经公证后的授权文件、竞买保证金交纳证明、联合竞买文件等)到国土资源部门核对无误后,签订书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网上挂牌出让活动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出让人应当将出让结果通过市国土资源网站、网挂系统和国土资源有形市场的电子显示屏等指定场所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七条竞得人应按国家规定交纳交易服务费,该笔费用不计入成交总价款,由市土地交易中心从竞得人交纳的竞买保证金中直接扣除。

  其他竞买人交纳的竞买保证金应当在网上挂牌出让活动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不计利息。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发布中止或终止网上挂牌出让公告,中止或终止网上挂牌出让活动:

  (一)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要求中止或者终止出让活动的;

  (二)涉及宗地使用条件变更等影响宗地价格的重要变动需要重新报批的;

  (三)因不可抗力、网络入侵等非可控因素,导致网挂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四)依法应当中止或终止挂牌活动的其他情形。

  因竞买人计算机系统遭遇网络堵塞、病毒入侵、硬件故障等不能正常登录网挂系统申请、报价、竞价的,后果由竞买人承担,网上挂牌出让活动不中止,也不终止。

  第二十九条中止事项消除后,应在恢复挂牌出让5日前发布恢复网上挂牌出让公告,恢复网上挂牌出让。

  第七章网挂系统管理

  第三十条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网挂系统管理制度,确定系统管理工作人员。

  第三十一条网挂系统管理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则:

  (一)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监控网挂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应按照相关的规程进行操作,并及时上报和详细记录;

  (二)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妥善保管密码及数字证书;

  (三)非挂牌报价期间,管理员对网挂系统进行维护时,必须进行详细记录;挂牌报价期间,因特殊原因需登录网挂系统的,必须由监察人员监督并详细记录;

  (四)管理工作人员禁止删除日志数据;网挂系统每天定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五)申请人、竞买人、竞得人在网挂系统中的所有活动系统将自动记录并保存。网上挂牌中止、终止或者结束后,管理员应在纪检监察人员的监督下,将宗地信息、申请人、竞买人、竞得人的网挂系统记录的信息下载打印成纸质文档给市土地交易中心存档。

  (六)网挂系统管理工作人员不得泄露竞买人信息和网挂系统有关应保密的信息。

  第三十二条在网上挂牌出让活动中,从挂牌报价期开始至网上挂牌出让结束,应由监察人员对网挂系统服务器进行封闭管理。

  第三十三条与网挂系统相关联的有关银行和数字证书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保守有关秘密。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竞买人在网上挂牌出让活动中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竞买人承担。

  联合竞买人经网挂系统确认竞买资格后所实施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联合竞买人各方承担连带责任。

  竞买人的数字证书和密码丢失或被他人冒用、盗用的法律后果,由竞买人承担。

  第三十五条市国土资源部门改变竞得结果,或者竞得人放弃竞得宗地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竞得结果无效,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

  (一)提供虚假信息、文件或者隐瞒事实的;

  (二)采取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竞得的。

  第三十七条竞得人逾期或拒绝签订《成交确认书》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并由竞得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网上挂牌出让活动中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泄露与申请人、竞买人和系统有关信息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规则规定的时间以网挂系统服务器的时间为准,有关数据记录的时间以数据信息到达网挂系统服务器的时间为准。

  第四十条本规则适用于长春市城区(不含双阳区)。

  第四十一条本规则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93号


《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业经2010年7月30日市
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
日起施行。
           市 长
二○一○年八月六日
—1—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保
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的
诊疗行为、诊疗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
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
预防与处理工作。
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监督管
理工作,指导、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监督。
市财政部门负责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资金保障与监
督。
公安机关负责对医疗场所的治安管理,并依法处理扰乱医疗
—2—秩序的行为。
民政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医疗
纠纷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患方所在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
单位、基层群众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医疗纠纷处理工作。
第五条 医疗纠纷处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理、客观公
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患方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依法受法律保护。
患方应当尊重医务人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医疗纠纷,
维持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
第七条 设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
委),负责本市医疗纠纷调解工作。
县(市)、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立医调委,负责相关的医疗
纠纷调解工作。
医调委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 医调委是调解医疗纠纷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其设立
应当依法向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医调委的具体组成和工作经费来源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市
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九条 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市属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其他医疗机
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3—第二章 预 防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规范医疗机构执业准入,加
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依法及时查
处违法执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权益。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
强自身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
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安
全责任制度等有关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患方接待场所和专门负责人员,接受患方
咨询和投诉。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并按照隶
属关系报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预防医疗纠纷的发
生:
(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
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
(三)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告知患者病
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等情况,并及时解答其咨询;
(四)按照国家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
—4—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五)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与患者共
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
第十五条 患者及其家属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维持医疗秩序;
(二)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
和护理;
(三)按时支付医疗费用;
(四)发生医疗纠纷后,依法表达意见和要求。
第三章 报告与处理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纠
纷报告制度,规范医疗纠纷报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报告制度,并按规定报告医
疗纠纷,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应当
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同时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
关报警:
(一)停尸、闹丧或者聚众占据、围堵医疗机构场所的;
(二)故意破坏或窃取医疗机构财物和病历、档案等重要资料
—5—的;
(三)妨碍医务人员正常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
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严重干扰医务人员正常生活的;
(四)其他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行为。
第十九条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启动医疗纠
纷处理预案,并按下列程序处理:
(一)按照要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及时组织专家鉴
定,将鉴定意见书面告知患方,并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规定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
(三)告知患方有关医疗纠纷处理的办法和程序,答复患方的
咨询和疑问,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
(四)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应当按照规定将尸体移放太
平间或殡仪馆。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按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进行尸检;
(五)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医疗机构专用接待场
所进行。患方来院人数在3人以上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代
表人数不得超过3名;
(六)处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疗纠纷处理
报告,如实反映医疗纠纷的发生经过及调查、处理情况。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纠纷的报告后,应当
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6—(一)责令医疗机构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必要
时派人赶赴现场;
(二)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疏导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
妥善解决纠纷;
(三)当事人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规定进行。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接到医疗机构的报警后,应当按照下
列程序处理:
(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
(二)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三)患方拒绝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配
合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强制移送尸体,清理现场;
(四)依法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
解决:
(一)双方协商解决;
(二)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申请;
(三)向医调委申请调解;
(四)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医疗纠纷通过前款规定途径得以解决的,保险公司或医疗机
构应当按照有关调解书、判决及保险合同及时向患方支付赔偿金。
第二十三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索赔金额在5000元以下(含
—7—5000元)的,由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索赔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医
患双方应当向医调委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选择第二十二条第
(二)项或第(四)项规定的解决途径。
医患双方协商解决或经医调委调解时,医疗机构应当通知保
险公司参加。
第二十四条 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在向医患双方调查核实后,客观公正地报道,正确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章 医调委调解
第二十五条 医调委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
(二)制定医疗纠纷调解工作规程;
(三)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
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四)对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
书面调解协议;
(五)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
(六)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医疗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六条 医患双方向医调委申请调解,符合规定的受理
条件的,医调委应当及时受理。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调委不予受理:
(一)当事人已经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
(二)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三)因非法行医而引发的纠纷;
(四)在医疗机构诊疗期间发生的非医疗行为引起的其他民事
纠纷。
第二十七条 医调委受理医疗纠纷后,应当指定1名人民调
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当事人也可以自主选定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第二十八条 医调委调解医疗纠纷应当召集医患双方当事人
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
人民调解员应当分别向医患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
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
第二十九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
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双方在调解活
动中的权利、义务。
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调委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三十条 人民调解员因调解工作需要收集查阅相关材料、
询问相关人员、征询专家意见等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
合。
第三十一条 医患双方当事人均可聘请律师或者委托代理人
—9—参加调解。
医患双方当事人对调解主持人或人民调解员提出回避要求,
理由充分的,调解主持人或人民调解员应当予以回避。
第三十二条 医调委应当自受理医疗纠纷之日起30日内(不
包含医疗事故鉴定时间)调解完毕。逾期未调解完毕,医患双方同
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
解不成。
调解不成的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选择本办法第二十二条
第(二)项或第(四)项规定的解决途径。
第三十三条 医调委调解医疗纠纷时,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医
疗纠纷调解的调查、调解及评估等工作。
第三十四条 经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
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医患双方应当自觉遵守并履行调解协
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规定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报告制度的;
(二)未制定医疗纠纷处理预案的;
—10—(三)医疗纠纷发生后,未及时启动预案或未按照预案规定进
行处理的;
(四)瞒报、缓报、谎报医疗纠纷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 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
者技术操作规范,导致医疗纠纷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行
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患方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的,由
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第三十八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医疗纠纷过程中,违反有关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收受财物、损害一方利
益的,由医调委取消调解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和有关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给予处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11—主题词:卫生 医疗 命令
 分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委各部门,郑州警备区,驻郑各单位。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
院。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8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