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克拉玛依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2:54:15  浏览:950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克拉玛依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克拉玛依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

新克就培字〔2006〕4号


各区委、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石油、石化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克拉玛依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奖励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三日







克拉玛依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

奖励试行办法



为了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引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设置

1、提供就业岗位奖。

2、就业目标任务奖。

3、职业培训目标任务奖。

二、奖励对象

1、提供就业岗位奖用于奖励提供就业岗位的各类用工单位。

2、就业目标任务奖和职业培训目标任务奖用于奖励完成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单位。

三、奖励标准

1、提供就业岗位奖:每提供1个岗位,招用本市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劳动合同的,奖励100元;签订2年劳动合同的,奖励300元;签订3年以上(含3年)劳动合同的,奖励500元;提供的岗位在时效期内未实现就业的,每个岗位奖励50元(以职业介绍机构审核、公布确认的岗位为准)。岗位时效期限至少12个月,每半年可兑现提供就业岗位奖一次。

2、就业目标任务奖: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按全市该项奖金总额除以全市实现就业总人数乘以目标任务单位实现就业人数予以奖励。未完成就业目标任务的单位不予奖励。

3、职业培训目标任务奖: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按全市该项奖金总额除以全市职业培训总人数乘以目标任务单位职业培训人数予以奖励。未完成职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单位不予奖励。

四、奖励程序

(一)提供就业岗位奖。

1、申报主体和申报办法。

(1)中央、自治区驻市单位提供的各类岗位,须经市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审核、发布、确认后,由用工单位直接向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2)市辖区域内其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岗位,招用大专以上(含大专)的,经市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审核、发布、确认后,代表用工单位统一向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招用中专以下(含中专)学历的,按辖区,由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收集,经区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审核、发布、确认后,代表用工单位向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3)市、区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分别由市、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发布、确认后,由市人事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4)本市以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由市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审核、发布、确认后,代表用工单位统一向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用工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原则上只能向一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申报,不得交叉重复申报。

2、申报材料。

办理提供就业岗位奖励,用人单位需提交市、区职业介绍机构确认的岗位信息表、实现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就业人员花名册(附劳动合同号)等凭证,并填写提供就业岗位奖励申请审批表(附后)。

3、审批程序。

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请提供就业岗位奖励的资料进行审核和综合评定,提出奖励意见,报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领导批准后,由财政部门从就业奖励经费中统一拨付。

(二)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任务奖。

每年年底,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下达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对象进行全面考核,提出具体奖励意见,报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领导批准后,由财政部门从就业奖励经费中统一拨付。

五、要求

1、就业和职业培训奖励是政府用于促进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的专项奖励资金,各申请奖励的用工单位必须如实申报。

2、各用工单位申请就业岗位奖励,提供的岗位必须客观、真实、有效,并经市、区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审核确认、公开发布。提供的岗位不包括半年以内使用的季节工、小时工等临时性岗位。

3、各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应面向社会招录,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市、区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要建立岗位信息媒体发布制度,做好就业岗位统计和实现就业人数的基础台帐,督促用工单位做好就业备案工作。

5、按照《克拉玛依市企业招用人员管理办法》(新克政发[2004]59号)要求,市、区劳动保障、人事行政部门对招聘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受理招聘活动中的投诉,依法依规查处招聘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审计、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奖励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骗取奖励的将追究其责任。

六、本试行办法由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七、本试行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我省国防工业技术力量强,生产潜力大,是我省经济优势之一。大力促进发展国防工业同民用工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军工企事业同民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联合,对挖掘军工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潜力,加速军民结合型企业建设,更好地为四化建设和发展我省经济服务,都具有
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国防工业同民用工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可多层次多形式进行。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与地方各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或联合,特别鼓励同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的经济联合。军民联合坚持“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不受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可组织共同开发、引进、生产、经销产品的生产经营联合体,可组织产品毛坯、零部件的扩散和协作加工,可组织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可承包或租赁经营中小国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可进行技术转让,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开拓技
术市场,也可在第三产业与其他领域里联合生产或经营。
二、军工和民用企业联合组织生产优质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和短缺原材料,要分别纳入各地区和部门计划。对军民经济联合组织根据同等优先的原则,在生产定点、资金、安排、外汇使用、材料供应上给予扶持。
三、参加联合组织的军工、民用企业,必须保证完成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严格履行合同。联合组织承担的生产、建设计划,可由主管部门或地区按原来渠道下达到联合组织的各个企业,也可以直接下达到联合组织。国家统配物资(包括军工企业主管部门分配的物资)的分配指标随生产
、建设计划下达。生产、建设所需计划外物资,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比例,分别由参加联合的各方共同解决,属地方企业负责部分,各级主管部门和物资部门要合理安排,优先解决。
四、军民联合生产和经营的项目,所需资金、外汇由参加联合的各方按协议规定的比例共同筹集,凡属地方负责部门由参加联合的企事业单位负责解决,地方各级财政、银行等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经济联合组织及参加各种形式联合的军民企事业单位,从银行取得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可以在内部互相投资;流动资金贷款也可在内部横向划拨。
五、军民联合项目所创利润和外汇,应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并在合同或协议中予以规定。军民联合组织产品出口创汇,企业留成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百分之十。
六、军民联合项目在征税上按省财政厅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减免的税款,作为专项技术开发基金。从事能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的军民联合组织,交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确有困难的,经向当地税务部门申报,可减免产品税。
七、大力鼓励专业化生产。军工(或民用)企业将一部分自己生产的产品或零部件扩散给民用(或军工)企业生产,新增利润部分免征调节税,两年内减半征收所得税;生产扩散产品或零部件提供给原扩散企业用于连续生产或配套的,经当地税务部门批准,从签订扩散合同或协定之日
起,暂免征产品税。
八、军民联合组织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能够做到投资省、见效快的项目,在贷款上给予保证。企业贷款的自有资金不受规定比例限制并实行所得税前还贷,项目规模不受总规模指标控制。
九、试生产期间的产品价格,可由企业根据对该产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情况,并考虑合理的利润水平,确定临时价格。产品批量产后应按价格测算要求,制订出厂价格,报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定型产品有统一计划价格的,按计划价格执行。对超计划产品,可以采取浮动价和议
价销售,其幅度由物价部门规定。
十、军工企事业单位派出技术、管理等人员支援民用企事业单位,受益一方对援助人员可适当发给津贴,每月津贴费用不超过五十元的不列入征收奖金税的范围。因工作需要,由军工单位调入地方单位的技职人员,其原来各种待遇按省委〔1984〕12号文件执行。
十一、要保护军民联合组织的自主权。无论是军工企事业单位或民用企事业单位,均有横向联合的自主权,允许按照协议和章程的规定,自愿参加,自愿退出,任何部门和地区不得从本位利益出发加以干涉。要防止采用“梳辫子”、“装口袋”的办法,拼凑各种所谓的经济联合组织。

军民联合组织不能变成行政性的管理机构,也不得以行政性公司的名义继续直接控制企业,干涉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
十二、本规定适用于省内范围,外省与本省的军民联合不属此列。



1986年5月3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费问题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费问题的决定


(1958年3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四次会议通过)

1958年3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四次会议决定:自1958年4月份起取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人每月五十元的工作费,工作、生活有需要的,另行补助。